1.四季八节是指什么

2.立秋有什么习俗

3.3月13日冷空气活跃北方气温多波动 下周大范围雨雪再袭

4.立秋的由来和气象学的解释

四季八节是指什么

天津夏天天气_立夏时节天津天气

四季春夏秋冬

八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历与阳历结合的一种阴阳历。农历存在闰月,如按照正月初一至腊月除夕算作一年,则农历每一年的天数相差比较大(闰年13个月)。农历的正月初一往往不能跟公历的日期相对应,更不能与干支历(含二十四节气)相对应。只有公历和干支历基本对应——因为二者都属于阳历!比如:每年公历2月4号或5号都是立春,也就是寅月的开始;每年4月4号或5号都是清明,也就是辰月的开始。所以,虽然农历里面包含二十四节气的信息,但不能因而认为二十四节气要以农历正月初一为起始,这是错误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以立春为始,立春当天就是干支历的寅月的开始。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秋有什么习俗

立秋的讲究有:

1、宜祛暑滋阴,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

2、调理脾胃,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3、心理调适,昼夜温差的展开,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都受到抑制,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里烦躁、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3月13日冷空气活跃北方气温多波动 下周大范围雨雪再袭

下周,冷空气活动频繁,东北、华北气温波动起伏明显。南方依然以偏暖为主,长江流域多地最高气温将超过25℃以上,不过17日后暖热将会有所消退。16-17日,冷空气的到来也将制造大范围雨雪,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有可能迎入春以来最大规模的雷电对流天气。

 东北华北气温多起伏 南方暖热升级

 在经历了十分温暖的3月上旬后,进入3月中旬,冷空气变得频繁起来,东北、华北等地气温回归至常年同期正常水平。而在南方,暖热的天气还在持续升级,昨天多地最高气温都超过了25℃,个别城市更是达到了30℃。

 下周,冷空气仍然频繁,北方气温波动起伏明显,尤其是东北、华北一带。东北一带14日起气温将转为较常年同期偏低,最高气温降到5℃以下。华北多地气温16日起也将陆续转为偏低,像北京、天津,17-18日的最高气温或将只有个位数。

 而在南方,下周依然还是以偏暖为主,惊蛰期间,都不止是暖,甚至有些热得像立夏。下周前期,长江中下游等地最高气温多在25℃以上,像武汉明后天最高气温都在27℃左右。

 不过,这一时期气温还是多波动,17日后,长江中下游等地暖热会有所消退,气温下滑,公众需留意临近预报,关注气温变化。

 雨雪范围今起收敛 下周仍有大范围降水

 本周末,在冷暖空气交汇之下,中东部迎来了一轮大范围雨雪天气。昨天雨雪范围达到本轮过程最大,实况监测数据显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吉林、辽宁北部及新疆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内蒙古东北部、吉林中部局地大雪;辽东半岛、河北东部、山东西北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中雨。

 今天,雨雪范围将有所收敛。中央气象台预计,今天,内蒙古中东部、黑龙江东部、吉林大部、辽宁中北部、河北北部、新疆北疆北部和西部山区、甘肃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内蒙古东南部、辽宁中西部、新疆北疆北部和西部山区、河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雪。内蒙古中部、辽东半岛、新疆北疆东部和沿天山地区、山东大部、河南东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贵州、广西中西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小雨,局地中雨。

 同时,今天早晨至上午,北京东南部、天津北部、河北中东部和南部、山东、河南中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西东部、辽宁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以及渤海南部海域、黄海中部和西南部的部分海域、莱州湾、山东半岛沿岸海域、江苏沿岸海域有大雾,其中天津北部、河北中东部和南部、山东中西部、河南中东部、山西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能见度低于200米的强浓雾,局地有能见度低于50米的特强浓雾。

 下周,雨雪天气依然比较频繁,明后天北方雨雪主要集中在新疆北部、内蒙古东部以及东北地区,贵州、湖南、广西北部、福建等地有阴雨天气。

 16-17日,中东部地区将有一次大范围降水,河南、山东南部、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湖南、浙江、广西北部、广东北部、贵州东部、重庆等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新疆北部和西部、甘肃西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

 在这一次降水过程中,由于前期气温偏高,在与冷空气作用下,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湖北、河南、安徽下雨时将伴有雷声,这有可能是立春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对流活动。公众需留意临近预报,雷雨天注意防雨防雷电。

立秋的由来和气象学的解释

立秋的由来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农历书:“斗指西南维为立秋。”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由热逐渐下降。有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即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气候学上以每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22℃以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我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己快到新年元旦了。 “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单晚圆秆,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薯块迅速膨大,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此期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所以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双晚生长在气温由高到低的环境里,必须抓紧当前温度较高的有利时机,追肥耘田,加强管理。当前也是棉花保伏桃、抓秋桃的重要时期,“棉花立了秋,高矮一齐揪”,除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补施一次速效肥外,打顶、整枝、去老叶、抹赘芽等要及时跟上,以减少烂铃、落铃,促进正常成熟吐絮。茶园秋耕要尽快进行,农谚说:“七挖金,八挖银”,秋挖可以消灭杂草,疏松土壤,提高保水蓄水能力,若再结合施肥,可使秋梢长得更好。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大要抓紧播种,以保证在低温来临前有足够的热量条件,争取高产优质。播种过迟,生长期缩短,菜棵生长小且包心不坚实。

立秋时节也是多种作物病虫集中危害的时期,如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蟆、稻飞虱、棉铃虫和玉米螟等,要加强预测预报和防治。北方的冬小麦播种也即将开始,应及早做好整地、施肥等准备工作。 立秋的含义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立秋的习俗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8月7日,是立秋的日子,民间素有“贴秋膘”一说。什么是“贴秋膘”呢?实际上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什么都吃不下去,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天津等地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无关系。“民以食为天”,立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人们当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贴秋膘”。伏天人们胃口差 ,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 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在我国北方地区,流传着每到立秋这个节气就“贴秋膘”的习俗。对于这种习俗的来历,可能存在多种说法,但广为人知的是,由于以前我国北方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比较低,经过夏季辛勤的劳作,为了弥补劳动者身体的亏损,到了立秋这个节气,就要杀猪宰羊,做些营养比较丰富的菜肴,给那些壮劳力补养身体,也就是所谓贴秋膘。有些乡下人进了城,这个习俗也随之带到城里。可以说,在生活水平低下、物质条件比较缺乏的年代里,贴秋膘这个习俗不仅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对保护我国劳动人民的身体健康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然而,时至今日,贴秋膘这个习俗也应与时俱进,有所转变了。这是因为近十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居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因脂肪摄入量增加已经出现了营养过剩,尤其是脂肪摄入量的问题更为突出。据调查,一些大城市的居民油脂的消费量已远远超出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所规定的摄入量指标,以致肥胖者层出不穷,高脂血症、高血压及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增加。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应该说是不必贴秋膘的。否则,很可能会雪上加霜,诱发或加重病情。 </FONT> 贴秋膘有讲究 贴秋膘不能光大鱼大肉,要讲究科学搭配。虽然秋季到了开怀大吃的时候,但是讲究食补的中医也还有着自己的饮食规则,尤其在这个容易让人口干舌燥的秋天,并不是所有好吃的都能招呼。所以,贴秋膘也得挑着吃。 经历了漫长的酷热夏季,人们由于频饮冷饮,常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故秋凉伊始忌贸然进补。大量食补品,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如鱼、各种动物瘦肉、禽蛋以及山药、莲子。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食用。 立秋养生之道 在秋季养生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因此秋季养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大,气温忽高忽低,往往是疾病多发的“多事之秋”。针对这一时期的气候特点,饮食起居既要防暑,又要注意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