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南亚的两大地形区气候型别 特征 形成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3.白糖研究框架梳理
4.1983年11月,在香港亚洲男篮锦标赛上,在哪天,中国击败韩国,报了前一年亚运会输了1分的一箭之仇?
东南亚的两大地形区气候型别 特征 形成原因
东南亚的两大地形区气候型别 特征 形成原因
东南亚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山河相间,山河谷深,为热带季风气候,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
特征: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干溼季分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原因:热带季风气候是因为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移动造成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的原因
东南亚两种气候型别的形成原因热带季风气候: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呈上升气流,全年多雨
东南亚的气候型别和特征亚洲东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它是亚洲纬度最低的地区,是亚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亚澳之间的过渡地带,这在气候和生物界均有明显的反映;本区也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位置使东南亚具有溼热的气候,并形成繁茂的热带森林,是本区与其他区的根本差异.东南亚在构造地形上可分为两大单元,一是比较稳定的印度-马来地块,一是地壳变动比较活跃的新褶皱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两种型别,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为主.可分为二个亚区.
1.中南半岛区本区地形结构比较特殊,山川大势多南北纵走,山川相间排列,半岛基部地势较高,地形结构如掌状.气候属大陆性热带季风气候,向南伸出的马来半岛为赤道多雨气候.全年多雨的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的多雨海岸为热带雨林景观,有干,溼季的中南半岛为热带季风林景观,雨量较少的内部平原和河谷为热带草原景观,中南半岛基部为山地混合林.北部湾和暹罗湾等沿岸分布著红树林.
2.东南亚岛屿区又称马来群岛区,包括大巽他群岛,努沙登加拉群岛,马鲁古群岛和菲律宾群岛等.高峻的地形支离破碎,位于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带,火山,地震活动非常剧烈.大巽他群岛属海洋性赤道多雨气候;菲律宾群岛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热带雨林景观.
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及行成原因?东南亚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概况
东南亚即亚洲的东南部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面,我国习惯上称之为南洋。处于东经93—141.5度,北纬25—南纬10度。大部分为热带地区。北接中国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并与孟加拉、印度相毗邻。连线三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两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全区由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总共11个国家:越南、寮国、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上10国组成东南亚联盟、简称东盟),加上东帝汶(它是近年从印尼独立出来的国家,尚未加入东盟)。总面积407万平方公里,占亚洲1/10;如计入印度尼西亚属于大洋洲的一部分领土,即伊里安岛的西半部,总面积则达448万平方公里。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旧称“中印半岛”或“印度半岛”。岛上有越南、寮国、缅甸、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七国。面积207万平方公里,占东南亚面积的46%。马来群岛以其居民主要是马来人得名,又称南洋群岛,则分布有印尼、菲律宾、东帝汶、汶莱四国。面积241万平方公里, 占东南亚面积的54%。
中南半岛东临南海,西滨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南濒马六甲海峡,海岸线长1.17万公里,多重要港湾,地理位置重要。其地形北高南低,山脉自北向南呈扇形分布,山河相间,河流源远流长。其山地和河流是我国西南山脉和河流的向南延续。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脉、若开山脉;登劳山脉、他念他翁山脉、比劳克东山;长山山脉。三大山序之间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自北向南,汹涌奔腾。河流上游多穿行于掸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寮国高原等。各河上游落差很大,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强,下游堆积速度较快,形成许多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大河下游和河口多有肥沃平原和三角洲。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集中区。
马来群岛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北起巴坦群岛,南迄罗地岛,西起苏门答腊岛,东达新几内亚岛以西 。南北长约3500公里,东西宽约4500公里。有大小岛屿约2万多个。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马鲁古、菲律宾和努沙登加拉等群岛,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汶莱、菲律宾和东帝汶等国。海域面积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南部外,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多海峡,是东南亚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马来群岛上的地形以山地为主,且多分布在岛屿中部。平原比较狭小,主要分布在沿海,只有爪哇岛北部和苏门答腊岛东部平原面积较大。马来群岛处于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由于三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彼此挤压,时常引发地震。在地壳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时,地下灼热的岩浆也顺地裂缝上涌,在地面喷发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宾是东南亚火山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有400余座火山,其中的120座为活火山;菲律宾也有52座火山。这些火山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努沙登加拉群岛和菲律宾的一些岛屿上。这些岛屿呈弧形自东向西延伸,因而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灯火走廊”,这里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发最多的地区,是东南亚“最不安定”的区域。
东南亚地处亚洲大陆和大洋洲之间,又沟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来更发展成为世界海空运输的一个枢纽之地。其南侧的马六甲海峡,长1185公里,最窄处宽37公里,主航道水深25~151米,可供26万吨级船舶满载通过,是东北亚经东南亚通往欧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线和必经通道。已成为同英吉利海峡并列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此外,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的龙目海峡,该海峡夹于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长60公里,最窄处宽11公里,主航道水深均在160米以上,足供任何船舶安全航行。已成为一条替代马六甲海峡的新兴国际深水航线。苏门搭腊与抓哇间的巽他海峡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交通要道,它与龙目海峡、马六甲海峡一起被称为“东南亚的三大门户”。
东南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赤道的附近,纬度较低,四季如夏,终年炎热,常年气温在25℃-30之间。大部地区一年只分为旱季和雨季。一般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6—10月为雨季。气候主要分为两种型别:中南半岛北部和菲律宾北部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赤道附近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有雨,没有干燥的时候,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
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27℃,降水丰富且集中于4—10月。南部马来半岛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中南半岛绝大部分位于北纬10°~20°之间,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每年3~5月为热季,冬夏季风均消退,气候炎热,月均温达25~30℃;6~10月为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为凉季,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响,在迎风坡达5000毫米,而背风坡则不足2000毫米。个别迎风坡和马来半岛地区可形成热带雨林景观,少数内部平原和河谷则形成热带草原。中南半岛的气候属典型的热带季风型别,水热丰沛,干溼季分明,特别有利于稻谷的生长,这是区内农业生产以稻谷占优势的重要原因,但热带经济作物则颇受局限。
马来群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不包括菲律宾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这里全年气温高,各月平均气温25~28℃。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热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终年茂盛,许多地方分布著茂密的热带雨 林。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可以收获。盛产椰干、蕉麻、胡椒、金鸡纳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群岛还是南北大陆生物种的过渡地带 ,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东南亚的两种气候型别热带雨林:马来群岛大部分 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中南半岛大部分及菲律宾北部 高温多雨
影响:
东南亚的农业受气候影响很大,这里热量充足,降水充沛,适宜种植水稻.
东南亚溼热的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
我抄我们这里的地理书上面的
对比: 东南亚的两种气候型别 气候型别,分布地区,气候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全年高温,有雨旱两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四大地形区内的地形区,气候型别及特点。北方地区: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
西北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
青藏地区:高寒的山地气候
东南亚 气候型别中南半岛上主要的气候型别为 热带季风气候
马来群岛上主要的气候型别为热带雨林气候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东南亚地区气候形成的原因?夏天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形成高气压,所以风从还洋吹向陆地,冬天大陆上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形成低气压,所以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另方面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所以吹偏南或偏北风;亚欧大陆和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和海洋,所以这儿的气流活动最强,夏天的台风就是在东南亚受热带低气压形成的
南亚的主要气候型别及特征(1)以三种热带气候型别为主
马尔地夫、斯里兰卡岛的南部是热带雨林气候
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南部是热带沙漠气候
印度半岛、恒河平原、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是热带季风气候
(2)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年分凉、热、雨三季。
凉季:每年十月的次年二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凉爽;
热季:每年三月到五月,盛行东北季风,晴朗、干燥、炎热;
雨季——每年六月到九月,盛行西南季风,高温、溼、降水丰沛。
全球气候变暖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全球升温的后果 1.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 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2.水域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3.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
5.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6.温度升高,会影响人的生育,精子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对气候的影响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冰川融化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疾病肆虐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西尼罗、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1. 生态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降水重新分布,改变了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其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破坏了生物链、食物链,带来更为严重的自然恶果。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从澳大利亚飞到我国东北过夏天,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国东北气温升高,夏天延长,这种鸟离开东北的时间相应变暖,再次回到东北的时间也相应延后。结果导致这种候鸟所吃的一种害虫泛滥成灾,毁坏了大片森林。另外,有关环境的极端增加,比如干旱、洪水等。
2. 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等于是限制了对能源的消耗,必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制约性的影响。应在发展中国家“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减排”成为各国讨论的焦点问题。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2013年后的“减排”问题必然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有关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问题必然引发“南北关系”问题,从而使气候问题成为一个国际性政治问题。
3. 气候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4. 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的上升,海洋中蒸发的水蒸气量大幅度提高,加剧了变暖现象。而海洋总体热容量的减小又可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另外,由于海洋向大气层中释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因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群落。
5. 农作物
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其一,全球气温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的水循环,使某些地区出现旱灾或洪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过高也不利于生长。其二,降水量增加尤其在干旱地区会积极促进农作物生长。全球气候变暖伴随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也会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 人体健康
(1)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白糖研究框架梳理
糖是我们生活种的必需品,是人类所必需的三大养分之一。甜味是人类爱好的味道,它能唤起人愉悦的感觉,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周原__,堇荼如饴”的描述。而在期货市场中,白糖期货也是国内上市最早的一批期货品种,因其价格波动幅度大、走势诡异的特点而获“妖糖”之称号。
在研究分析一个品种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该品种的分析框架,这样才能明确哪些因素需要重点分析。关于白糖的研究,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白糖产业情况概述
古人对甜味的追求,是上层人士的专属,最早是没有“制糖”这一说法的,人类只能对自然界的天然甜味剂进行集,如蜂蜜等。我国在2000多年前开始用甘蔗制糖,而使用甜菜制糖则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
从全球范围来看,利用甘蔗生产白糖的数量远大于甜菜。两者的比例接近8:2。尽管原料不同,但甘蔗糖和甜菜糖在品质上没有差别,国家标准对二者同样适用。
20/21年度全球食糖产量1.8亿吨(原糖值),其中甘蔗糖产量1.43亿吨(原糖值),甜菜糖产量0.37亿吨(原糖值)。甘蔗糖产量占比约为79%,甜菜糖占比约为21%。近10年来,甘蔗糖和甜菜糖的份额变化不大,甘蔗糖占比在76%-81%之间波动,甜菜糖占比在19%-24%之间波动。
食糖生产在全球较为分散,无较为明显地域集中性。从20/21榨季产量情况来看,全球前10大食糖生产区域为巴西、印度、欧盟、中国、美国、泰国、墨西哥、巴基斯坦、俄罗斯、澳大利亚。前十大区域产量约占全球糖产量比重75%-80%,其中巴西及印度均占约16%-19%,欧盟占比约10%,泰国占比7%-8%。虽生产格局在全球较为分散,但主产国(地区)较为集中。且因为各主产国压榨时间差异较大,全球食糖生产端并未有明显季节性规律。
20/21年度,全球食糖消费量1.72亿吨(原糖值),同比增长0.6%,回望历史,消费总体呈增长趋势。
食糖消费分地区和国度来看,前十大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分别为:印度、欧盟、中国、巴西、美国、印尼、巴基斯坦、俄罗斯、墨西哥和埃及,合计占比约60%。消费分散,且无其他因素影响下,消费变动不大,一般以1%-2%增长率缓慢增长,对原糖走势无太大影响。
全球食糖贸易流向来看,白糖贸易量占总产量的30%左右,进口量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印度尼西亚、中国和美国,出口前三的国家分别是巴西、泰国和印度。
二、白糖价格走势特征
白糖作为一个强周期性期货品种,素有三年三熊,六年一个周期的说法,其中产量对周期规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甘蔗宿根性,甘蔗种植一次,宿根可以生长三年。甘蔗本身对种植条件要求比较低,较易成活,一般而言第一年投入较大,后续两年投入减少,因此即使糖价短期大幅下跌,蔗农砍蔗转种其他作物可能性也较低。因此对甘蔗而言,一旦蔗农减少或增加甘蔗种植面积,将会对后三年产量影响较大,通常呈现三年增产、三年减产的规律性。作为一种农产品,白糖和绝大多数农产品一样,具有需求量相对稳定而供给随年际变动较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影响白糖价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种植面积、天气和国家政策等来自于供给方面的因素,而较少与经济景气程度等需求方面的因素相关联。“产量减少-价格上涨-种植面积增加-价格下跌-产量减少”,白糖市场运行较为严格遵守“蛛网模型”。种植面积的增加导致产量增加,产量增加将会压低白糖价格,从而降低农户种植积极性,最终导致种植面积的降低。随着产量变动,糖价也以3年为周期,牛熊转换。
通过上图可以清楚的看到白糖“三牛三熊”的周期性特征,并且国内白糖与美原糖价格走势间的正向相关性也非常明显。不过随着国内白糖进口量占比越来越大,近年来白糖价格周期变得更为平滑。
三、国际糖价研究框架
全球白糖出口国集中度非常之高,仅巴西、泰国和印度三家出口量就占到了总量的70%左右。所以从供给端来看,我们重点这三国的产量、库存以及相关出口政策等。
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巴西白糖的产量。农业领域,巴西得天独厚,是全球最大的甘蔗种植国,每年甘蔗产量相对稳定,在6.3亿吨左右,主要集中在巴西中南部地区。近年来巴西原糖年产量在3000-4000万吨。巴西产糖量弹性非常大,波动幅度可达1000万吨之多(作为对比,中国一年的白糖总产量也就1000万吨左右)。
这是因为甘蔗,既可以用来榨糖,也可以用来生产含水乙醇,如果生产的乙醇多了,糖的产量就少了。
上世纪70年年代,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开始,巴西大力发展生物乙醇和混合燃料汽车(FFV)。时至今日,在巴西国内,混合燃料汽车占比超过80%,车辆大部分可以在化石燃料和生物燃料之间灵活切换,其中代表性的就是含水乙醇和汽油的相互替代。消费者根据汽油和乙醇的经济性比价可以以任意比例在混合燃料汽车中加入C类汽油或含水乙醇作为燃料。
这样乙醇与原油之间,就形成了替代关系,原油价格为外生变量影响乙醇价格进而影响白糖的产量与价格。
从UNICA今年2月一号给出的最新数据来看,在今年国际原油价格较去年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巴西甘蔗制糖比例仍然只有45%左右,而制醇比仍高达55%左右,可见巴西产糖量的弹性有多大!
印度白糖年产量也超过3000万吨,是全球第二大产糖国,但是自身消费量也大,每年能用于出口的白糖通常在1000万吨以内。所以在对印度白糖供给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其出口政策。
泰国白糖年产量并不高,也在1000万吨左右,但是绝大部分用于出口,使得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的白糖出口国。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各主产国白糖的压榨时间。比如今年2、3月份是印度榨季高峰,而此阶段巴西榨季结束,泰国处于榨季初期,这就导致了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白糖的定价由印度主导。而至今,印度22/23榨季产量悬而未决,印度双周产量同比数据上涨,市场对印度减产事实生疑,但官员仍旧坚称因减产预期或取消第二批出口配额。这就导致了美原糖近期价格高位剧烈波动。
综合上述分析,对国际白糖价格分析框架可以大致整理为如下图:
四、国内白糖研究框架
我国是重要的食糖生产国和消费国,糖料种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21年度,我国是全球第四大食糖生产国,第三大食糖消费国,第二大食糖进口国。
生产方面,我国甘蔗主产区地形崎岖,生产的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成本相对较高。以广西地区为例,我国甘蔗生产成本为360-400元/吨,与巴西(134-158元/吨)、印度(140-168元/吨)和泰国(200-230元/吨)相比,生产成本上劣势明显。但白糖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属于贸易保护比较严格的农产品。自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开始实施白糖进口配额关税制度,该制度演变如下:
近年来,国内白糖供需格局相对稳定,每年约1000万吨左右的产量、1500万吨左右的需求量,缺口由进口和上期结转库存补充。进口实时配额政策,配额内进口关税15%,配额量194.5万吨,配额外进口关税50%。
五、小结
1、白糖价格走势具有明显的周期性,5-6年为一个周期,跟甘蔗的宿根种植相关,最近几年周期性变得扁平化;内外盘白糖走势上具有明显的正向相关性。
2、国际白糖市场出口前三的国家分别是巴西、印度和泰国,巴西白糖产量和印度出口量的波动范围较大,是影响国际糖价走势的主导因素;
3、全球糖的需求稳定,每年需求波动大约维持在5%以内的变化水平,这导致了糖的波动主要以供应端变化为主,同时受到种植周期的制约。
4、中国白糖供需格局相对稳定,每年约1000万吨左右的产量、1500万吨左右的需求量,缺口由进口和上期结转库存补充。进口实时配额政策,配额内进口关税15%,配额量194.5万吨,配额外进口关税50%。在国内产量变化不大情况下,进口量波动对郑糖影响加大,研究中应分配更高权重。相应的,内盘大周期及季节性会有一定程度弱化。具体来看,研究更应关注巴西、泰国及印度等主产国情况。如4-12月,更应关注巴西压榨及出口情况;11-4月,则应关注北半球印度及泰国压榨及出口情况,对行情影响可能要大于内盘自身产销及季节性情况。
1983年11月,在香港亚洲男篮锦标赛上,在哪天,中国击败韩国,报了前一年亚运会输了1分的一箭之仇?
让我们回顾一下第12届亚锦赛,中国男篮在决赛中击败日本获得第一个五连冠。 第12届 时间:1983年 地点:中国香港 成绩:冠军 主帅:钱澄海 1983年,有“韩国克星”之称的张斌进入国家队,中国队平均年龄25岁,平均身高1米,男篮将士将目标指向五连冠。本届比赛共有15支球队参加,中国和伊朗、印尼以及巴基斯坦一同分在A组。首场比赛中,中国男篮就以135-58击败印尼,这为以后的比赛开了一个好头,随后两场比赛,中国兵不血刃的以112-68以及-74轻松拿下巴基斯坦和伊朗。 随后直接进行四强赛,中国男篮在首战比赛中以84-68击败科威特,随后中国男篮迎来了韩国队,由于在此前一年的亚运会比赛中,韩国队曾以一分的优势战胜了中国队,这也成为一次复仇之战,大家格外用心用力,最终中国以92-63大胜,锋线双雄--郭永林拿下24分,匡鲁彬砍下21分。最后一场比赛中国以105-79击败日本。 这样以来,中国以3胜0负排名小组第一,而日本2胜1负小组第二,按照规则,双方将争夺本届比赛的冠军,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中国男篮轻松的以95-71击败日本获得五连冠。而韩国男篮在三四名的比赛中击败了科威特,主场作战的中国香港获得第7名。 这届比赛,中国球员郭永林成为最佳球员,孙凤武为最佳防守球员,亚洲明星队同时选出,中国队有郭永林、匡鲁彬、孙凤武、王立彬和张斌五人入选,人数最多。 小组赛: 中国135-58印尼 巴基斯坦68-112中国 伊朗74-中国 四强赛: 中国84-48科威特 中国92-63韩国 日本79-105中国 决赛: 中国95-71日本 本届比赛排名: 1中国,2日本,3韩国,4科威特,5伊朗,6印度,7中国香港,8约旦,9菲律宾,10泰国,11马来西亚,12印度尼西亚,13巴基斯坦,14新加坡,15中国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