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鹤壁降水量已超过郑州,达到多少?

2.鹤壁集镇的地形气候

鹤壁年平均气温及降水_河南鹤壁常年平均气温

一、气象

河南省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过渡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以秦岭至淮河一线为界,以南的信阳、南阳属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其他城市均属暖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其气候特征一般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

据河南省气象局资料,全省年太阳总辐射量4600~5000MJ/m2,淮河以南及山区较小;年实际日照时数2000~2600h;年平均气温12.8~15.5℃。7月份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27~28℃;1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为-2~2℃。全年无霜期在180~240d之间。夏季空调利用时间为6~9月份,冬季供暖时间一般为11月15日~次年的3月15日,供暖与制冷时间相当。

省内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600~1200mm左右,南部达1000~1200mm,黄淮之间为700~900mm,北部及西部仅600~700mm。全省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65%~75%之间,大致自东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由于受季风影响,灾害性天气如干旱、干热风、大风、暴雨、冰雹等现象较为频繁。各城市气象要素见表2-1。

二、水文

河南省河流众多,由西向北、东、南呈放射状分流,分属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流域。全省共有大小河流15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1000km2以上的有60条,超过5000km2的有17条,超过10000km2的有9条。此次开展研究的18个城市中洛阳、三门峡、济源属黄河流域,南阳属长江流域,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属海河流域,郑州、开封、许昌、漯河、周口、平顶山、驻马店、信阳、商丘属淮河流域。

表2-1 河南省主要城市气象要素一览表

1.黄河水系

黄河是河南省最大的河流,自陕西潼关进入河南境内,横贯河南北中部,至台前县的张庄出境进入山东省,该河段长约711km。

黄河干流孟津以西为峡谷段,山势陡峭,水流湍急,现建有三门峡和小浪底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孟津至桃花峪段,进入平原丘陵区,河床坡降减小,水流减缓,泥沙开始落淤。黄河自郑州桃花峪起进入黄河下游,其河道为强烈堆积型河道,由于河水高含泥沙,并在下游段落淤,致使黄河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m,最大达10m以上,形成地表分水岭和黄淮海大平原的脊柱。

据花园口水文站1949~2000年资料(图2-1),黄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269m3/s;最大实测洪峰流量为22300m3/s(1958年7月17日),最小流量为0(1960年6月1日)。多年平均含沙量26.4kg/m3,最大年平均含沙量53.6kg/m3。实测最大含沙量546kg/m3(17年)。

黄河水系包括黄河及其支流伊河、洛河、沁河、宏农涧河、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流域面积3.62×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1.7%。其中伊洛河流经洛阳市,漭河流经济源市。沿黄河城市有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新乡、郑州、开封、濮阳8个市。

图2-1 黄河花园口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曲线图

2.淮河水系

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河、颍河和豫东平原河道,淮河多年平均流量174m3/s(淮滨水文站),流域面积8.83×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2.8%。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占省内淮河流域总面积的17.5%。左岸支流主要发源于西部的伏牛山系及北部、东北部的黄河、废黄河南堤,沿途汇集众多的二级支流,占省内淮河流域总面积的82.5%。左右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型分布。山丘区河道源短流急,进入平原后,排水不畅,易成洪涝灾害。

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 淮河干流发源于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向东流至固始县三河尖乡的东陈村入安徽省境,省界以上河长417km,淮河干流水系包括淮河干流、淮南支流及洪河口以上淮北支流流域面积21730km2。南岸主要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露河、史河、灌河等。其中浉河流经信阳市。

洪河水系 洪河发源于舞钢市龙头山,于淮滨县洪河口汇入淮河,全长326km,多年平均流量27.7m3/s(班台水文站),流域面积12325km2,汝河是其主要支流。

颍河水系 颍河位于河南省腹地,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支流。以沙河为主干,周口以下至省境段也俗称沙河。颍河发源于嵩山南麓,流经许昌、周口,于界首入安徽省境。颍河多年平均流量为106m3/s(周口水文站),省界以上河长418km,流域面积34400km2。主要支流有沙河、汾泉河、清潩河、贾鲁河、黑茨河等,其中贾鲁河流经郑州,清潩河流经许昌,沙河流经漯河、周口。

豫东平原水系 豫东平原水系主要有涡河、惠济河、包河、浍河、沱河及黄河故道,其中惠济河、浍河分别流经开封、商丘。

3.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卫河干支流和徒骇河、马颊河。其中境内流域面积1.53×104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9.2%。

卫河是河南省海河流域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焦作、新乡,出南乐入河北省境,省境以上河长286km,流域面积12911km2。卫河多年平均流量为59.3m3/s(元村集水文站)。主要支流有淇河、漳河、汤河、安阳河等。

4.长江水系

河南江流域汉江水系的流域面积为27370km2,占全省面积的16.7%。主要支流有唐河、白河、湍河、丹江等,各河发源于北部山丘地区,源短流急,汛期洪水骤至,河道宣泄不及,常在唐河、白河的下游造成灾害。

白河发源于嵩县玉皇顶,流经南阳于新野出省,省内河长302km,流域面积12142km2。

鹤壁降水量已超过郑州,达到多少?

1.河南省气候条件

(1)气候概况

河南省地跨北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属季风气候区。据河南省气象局1961~1990年30年的观测资料,年均总辐射量为4500~5200 MJ/m2,北高南低;年均日照为2000~2500小时,日照率为45%~55%,亦为北高南低;年均气温12~15℃(1月份均温-2.7~2.3℃,7月份均温24~28℃),气温分布特点为东、南高,西、北(山区)低;稳定通过10℃累积温度3700~4960℃,通过日数为196~230日,初日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终日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年均降水量为560~1300 mm,自南向北递减,干燥度 K值为0.7~1.5,属湿润—亚湿润区。

(2)气候区划带划分

选择热量与水分两大类指标进行区划。热量指标选取对作物积极生长有重要意义的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累积温度和通过日数;水分指标选取较好反映水分收支的干燥度 K和年降雨量。依河南省1961~1990年气象资料,将我省气候区划指标选定如表10.1.1。气候区划依据上述指标与划分标准,将河南省区划分为2个气候带,10个气候区,24个气候小区(表10.1.3)。

2.河南省气象灾害

(1)热岛与冻害

我省城市普遍存在“热岛”现象。如郑州市热岛强度平均1.9℃,冬春可达2.4℃;晴日夜间城、郊温差可达5~7.5℃,影响高度可达1200 m。工业与火电设施发达区可形成大范围的“热岛”,如在鹤壁、焦作、洛阳(巩义)、汝州、平顶山一带,与同纬度邻区相比,极端最高气温可高出1~2℃,元月份均温高出0.5~2℃,7月份均温高出0.2~0.5℃,≥10℃积温高出100~200℃,稳定通过10℃日数多2~7日。“热岛”效应对其他环境因子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如上述大型热岛区年均降水量比邻区偏少约30 mm。

表10.1.1 河南省气候分区标准

全省极端最低气温在-14~-24℃之间,多出现于元月份强寒潮期。对照元月份均温与年霜冷日数,我省极端低气温出现于林县太行山区、濮阳市—南乐、商丘—永城和伏牛山西段。这些地区年霜冻日超过80 d,元月份均温小于-1℃,或极端最低气温达-20~-24℃。

(2)干旱灾害

旱、涝是河南省最常发的自然灾害。依据我省气候特点确定的旱、涝指标计算(表10.1.2),近30年省内季节性干旱频率达80%~90%。黄河以南初夏旱与秋旱较重,黄河以北春旱与初夏旱较重。全省伏旱危害最重,初夏旱次之。豫北干旱最重,全年累计干旱频率大于70%;豫东平原与豫西浅山丘次之,干旱频率为60%~70%;伏牛山主脉属轻旱区,干旱频率<50%。

表10.1.2 河南省旱、涝灾害标准表

干旱给农业带来重大损失,并引起人畜饮水困难,1986、1988、1991年干旱成灾面积均超过400×104hm2,19年秋旱66.67×104hm2以上的小麦未种上或未出苗。

(3)洪涝灾害

河南雨涝分春、初夏、夏和秋四期,全年雨涝率达50%~70%,以夏涝为主,初夏涝、春涝、秋涝频率以次降低。东部平原、南阳盆地以夏涝为主;淮南以春涝为主。1949~1990年间全省年均涝灾80万hm2,1980、、1989、1991、1992、1998年的涝灾面积均超133万hm2。1950~1999年间共发生较严重的洪涝灾害29次。

河南的洪涝灾害按综合降水量、降水变率、暴雨日数和历史记录,有以下几个暴雨中心:

a.豫北太行山东麓林县一带,年均降水量700~1000mm,较豫北平原多100~400 mm,平均年暴雨(≥50mm/d)多于2日,是太行山暴雨洪水形成的源地;

表10.1.3 河南省气候分区表

b.南召、鲁山一带,年均降雨量800~860 mm,降水变率大于邻区2%~4%,年均暴雨日多于3 d,是唐白河与沙河水系洪水源和伏牛山中段地质灾害的诱因;

c.上蔡、驻马店一带,年均降水量900~1000 mm,较同纬度邻区多50~100 mm,年均暴雨日3~4 d,著名的洪汝河“75.8”暴雨洪水即发生于此区;

d.永城一隅,年均降水大于800 mm,多于邻区100~200 mm,年暴雨日大于3 d;

e.大别山北麓商城、新县一带,年降水1200~1500 mm,年暴雨日大于4 d。

(4)雹灾

豫西北、豫西山地为多雹区,年发生频率0.5~1次。个别地点如辉县沙窑沟,一年雹灾可达6~7次。

(5)大风与沙尘暴

大风指瞬时风速≥17.0 m/s(≥8级)的大风。全省平均大风日为5~15 d。鹤壁、郑州、平顶山一带(豫中)为多风区,年均大风日15~34 d,多于邻区7~27 d,极值出于鹤壁(34 d)。另渑池和永城一带年大风日也多于15 d。沙尘暴日是指强风扬尘造成空气污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 m的日数。省内沙尘暴集中发生于黄河冲积平原,尤以黄河故道多沙地区最多,年均沙尘暴日可大于3 d,开封、兰考一线和内黄、南乐一带可达4~7 d。我省每年沙尘暴造成减产达10.6×104~50×104 hm2。2000年4~5月份,大风尘暴日达12 d,严重影响我省黄河流域的城乡环境质量。

(6)干热风

干热风多发于5月中下旬,我省北、东部发生几率较大,南、西部发生几率较小,豫东北平原每10年可达2~8次,淮南与豫西山区每10年可出现1~2次。

鹤壁集镇的地形气候

7月22日,记者在河南省气象局访了解到,过去24小时河南省北部、中部出现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鹤壁科创中心,降水量达777.5毫米

据河南省气象台副台长、首席预报员苏爱芳介绍,本轮整体雨水天气过程鹤壁的降水量已超过郑州,从17日8时至22日8时,鹤壁平均降水量为562.1毫米,最大降水量出现在鹤壁科创中心,降水量破千毫米,达到1072.8毫米。

此次降水过程总降水量、日平均降雨量和日最大降水量均创历史极值。根据网友估算,相当于500多个西湖水的水量。

鹤壁市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

鹤壁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于7月21日10时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7月22日,记者从鹤壁市召开的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截至22日凌晨2点,鹤壁市共转移安置群众27917人,农田总受灾面积14.3万亩、成灾面积4.24万亩,受灾人口约9.5万人,加之水毁工程、设施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亿元。

目前具体灾情仍在进一步核查统计中,他们将加快推进险情处置,妥善安置群众生活,切实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从严从细落实各项防汛抗洪救灾各项措施。

鹤壁集镇辖区为丘陵地带,海拔120米——528米。境内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河流。在地势上起伏较大,呈现西南高、东北低,西半部为山区,东半部为丘陵,山区最高点海拔576米,最低点为后蜀村东南金线河出鹤山境处,海拔120米,山坡坡度一般在30°左右,丘陵坡度在25°以下。地层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地域处在新华夏系构造第二沉积带的华北坳陷与第三隆起带的太行山交接处,形成隆起、地堑、断裂等比较复杂的地质构造。

鹤壁集镇境处于太行山东部,为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由于受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季风作用较为明显,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年均降水量680毫米,夏季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6%;年平均气温24°,最高气温41.3°,最低气温-12.5°,温差53.8°。

鹤壁集镇地形复杂,光热水等差异明显。历年年均日照时数为2437.4小时,可照时数为4432小时,年均日照率55%,其中5月份日照时数最长,达265小时;2月份日照时数最短,仅162小时 。0℃以上积温年均5156.5℃,10℃以上积温年均4680.5℃;年均无霜期222天,最长257天,最短188天,80%保证率为205天。;年均相对湿度67%,6月份高温低湿,月均相对湿度58%,7、8月份雨量多,湿度大,月均相对湿度分别为77%、80%。